阳春四月,春意盎然,北海校园繁花似锦,美不胜收。4月27日,“专家进校园”活动专题讲座在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阶梯教室隆重举行,讲座的主题是《芬兰基础教育特点及主题式课程改革》。这次讲座由潍坊北海教育研究院组织,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康建朝博士作专题报告。康博士是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中芬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未来学校项目核心成员,中国STEM教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芬兰‘核心素养’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改的经验与启示”课题组全体成员,北海教育中小学、幼儿园中层以上干部、班主任及部分专任教师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康建朝博士对芬兰基础教育特点和主题式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阐释。详细介绍了芬兰的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理念方面的创新,报告内容丰富,既有实践探索经验,又有理论研究成果展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积极的研究意见。
康博士的讲座从三个层面展开:
芬兰课程体系建构有三大基本原则:课程管理以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市政教育机构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有较大自主权;学校课程开发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学校课程为不同的教学方式提供基础。课程理论根基是德国赫尔巴特的课程论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课程论。芬兰课程生成机制是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教育行政人员、协会组织、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等广泛参与、建言献策的结果。课程生成过程的广泛参与性有助于增强教育利益相关者在课程方面的主人翁意识,实践证明这种课程生成方式是成功的。
课改原因: 21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放风筝式”的改革传统和新的改革能激发出的新思考。课改内容三个方面:
(1)主题教学或现象教学;
(2)信息技术的课程融入;
(3)加强学生的课程评价主体作用。
国内探索:国内基础教育主题化的本土探索,列举了清华附小、谢家湾等著名学校的教育主题化研究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总结。
芬兰课改带来的十大思考,包括:主题式课程的内涵与本质;主题式课程与育人目标的关系;主题式课程与教师质量的关系;主题式课程的类型、内容与结构;主题式课程与课时安排及比重;主题式课程的实施方式与教学方式;主题式课程与教学工具及媒介的关系;主题式课程与教学空间改造;主题式课程与学校组织管理的改变;主题式课程与教师及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芬兰课改带来的深刻启示:以保留国家基础性学科边界为基础;先从单科以单元为单位或跨单元进行摸索;生成一些单科的主题式教学案例;加强相近学科的教师沟通交流、集体备课;生成一些相近学科的主题式课程整合案例;逐步扩展到更多学科;生成一些学科界限更为模糊的主题式课程案例;主题是一个师生集体生成的过程;主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学校校情、地方区情、社会公共话题;主题能够承载知识与信息、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育人目标;主题课程的设计与编排更多从时间逻辑而非空间逻辑上下功夫;主题课程设计需要“慢工出细活”;主题课程设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
主题式学习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是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它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基于现实主题,运用学科知识,习得必要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去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并可能演化为学生行走世界的思维方式。
北海教育中小学、幼儿园作为改革实验校,一直在进行着主题式学习的研究和探索。从最早的重点学科、教师的种子培养到现在以点带面多学科的扩展与参与、超学科学习,为学校探索新型育人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与方向,并初步形成了学习成果。这次讲座,更有助于北海的教育者们开阔眼界,并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方面给予有效的启发。
这次讲座组织周密,严谨有序,层次高端,形式简约,学风端正,直奔主题,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认识,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提高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康博士的报告,直击教育发展大趋势,直击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研讨活动,代表了全国教育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奠定了这次讲座的高起点,奠定了讲座的引领性。
这是一场理论与实践对接的精神盛宴!